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國譙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,建安文學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為陳王,去世后謚號“思”,因此又稱陳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、曹丕合稱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獨占八斗”的評價。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蘇軾三人耳。
三曹非常中重視網羅民間隱士,試圖把散落在民間的隱士人才都聚集起來。三曹一方面批評動搖隱士所信仰的荒誕無稽,讓眾人退出山林入世治國。另一方面又歌頌其情操,把隱士視為同道中人,意在招隱求賢、讓眾人入世治國輔君濟世。曹丕的《大墻上蒿行》開頭即以人生短暫發問:”今我隱約欲何為?”接著以入世的物質享受誘發隱士們出山,為其建功立業。此詩受到曹植《七啟》勸隱士出山,建功立業的影響。 這一方面說明三曹欲有所作為,另一方面也說明存在著大量的隱士不為朝廷所用。
曹植的《七啟》中假托一個“鏡機子”對另一個“玄微子”論述飲食、容飾、羽獵、宮館、聲色、友朋、王道等七個方面的妙處。此賦以招隱求賢、輔君濟世為 主旨,大約作于建安十五年(210年)發布《求賢令》后。令文有“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?”作者即據此興感抒論。規摹漢代枚乘《七發》大賦體制,假設鏡機子與隱者玄微子問答聯級成文,批評“耽虛好靜”、“飛遁離俗”、“隱居大荒”的行為, 借鏡機子分類鋪敘肴饌、容飾、羽獵、宮館、聲色之妙及游俠、俊 公子之奇節異行,最后以贊頌“圣宰”(即曹操)之“翼帝霸世”、 “舉不遺才”、“國富民康”、建“霸道之至隆”的功績,說服玄微子 “從子而歸”,表達了”君子不遁俗而遺名,智士不背世而滅勛”的積極用世、建功立業的政治態度和理想抱負。篇制宏大,鋪陳夸飾,辭采瑰麗,氣勢慷慨,變《七發》散體筆勢為駢儷整飭的精描細繪,而流暢生動過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