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粲(177-217),字仲宣,山陽郡高平(今山東微山)人。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,“建安七子”之一,由于其文才出眾,被稱為“七子之冠冕”。初仕劉表,后歸曹操。
文學
在文學上,王粲與孔融、徐干、陳琳、阮瑀、應玚、劉楨并稱“建安七子”。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,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,與曹植并稱“曹王”。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《文心雕龍·才略》中贊譽王粲為“七子之冠冕”。同時,由于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,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。
王粲賦今存20多篇,篇帙短小,大多為騷體。最為人傳誦的是作于客居荊州時期的《登樓賦》。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,以簡潔明快的語句,憂愍世道,懷念故鄉,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;對自己的坎坷遭遇,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。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,是其一大藝術特色。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,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。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《為劉荊州諫袁譚書》和《為劉荊州與袁尚書》比較成功。
王粲于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,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,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,如《七哀詩》;歸順曹操后,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,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,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,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過效力的意愿。
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,王粲的文學活動,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,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。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著流寓生活,親歷過戰亂災禍,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,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,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著一層悲凄憤悱的情調。
后期他在曹操幕中,一方面受到北方廣大地區已經實現統一的形勢的鼓舞,一方面也因擔任重要官職而激發起建功立業的信心,所以他的創作基調又轉變為激奮昂揚。如分別寫于曹操西征關右和東征孫權的《從軍詩》五首,便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,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軍征戰、建功立業的激昂情緒。
據《三國志》記載,王粲有詩、賦、論、議近六十篇?!?a href='http://www.fragilecpr.com/guoxue/suishu/' target='_blank'>隋書·經籍志》著錄有《王粲集》11卷,《去伐論集》3卷、《漢末英雄記》10卷,皆佚。明代張溥輯有《王侍中集》1卷。嚴可均《全后漢文》卷90—91輯錄有其辭賦奏疏。中華書局出版有俞紹初校點的《王粲集》?,F世存詩23首。
藏書
王粲的藏書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贈,相傳他登門拜謁蔡邕,蔡邕“倒履迎之”,并言“吾家書籍文章,盡當予之”。蔡邕故后,即履行了他的諾言,將其藏書數車六千余卷贈與王粲。年老時,其藏書已達萬卷。
出身名門
王粲出身于名門望族,他的曾祖父王龔,在漢順帝時任太尉;祖父王暢,在漢靈帝時任司空,是當時的名士。二人都曾位列三公。王粲的父親王謙,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。
初平二年(191年),漢獻帝被董卓控制,西遷至長安,王粲也隨同前往。當時的著名學者、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,就覺得他是個奇才。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,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,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,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。一天,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,便急忙出迎,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。王粲一進門,因為他年紀小,身材又矮,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。蔡邕說:“這位是司空王公(王暢)的孫子王粲,他確實是奇才,讓我自愧不如。我家里收藏的書籍文章,應該全部送給他?!?
懷才不遇
初平四年(193年),十七歲的王粲受司徒征辟,又被召為黃門侍郎。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,沒有赴任。不久,他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、荊州牧劉表。劉表見他狀貌不揚,身體孱弱,又不拘小節,所以不太看重他。
建安三年(198年),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,舉長沙、零陵、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,劉表發兵討伐。為了宣傳這次出征,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《三輔論》,以示師出有名。其中寫道:“長沙不軌,敢作亂違,我牧睹其然,乃赫爾發憤,且上征下戰,去暴舉順?!鄙昝饔帽耸菫榱恕叭ケ┡e順”。
建安七年(202年),在官渡之戰后兩年,袁紹病死,他的兩個兒子袁譚、袁尚兄弟鬩墻。劉表為了勸和,讓王粲起草了《為劉荊州諫袁譚書》和《為劉荊州與袁尚書》。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墻之斗,應當聯合御侮,既曉之以理,又動之以情,甚有文彩,張溥在《王侍中集題辭》評價兩文“詞章縱橫”。
歸附曹操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劉表病死后,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。荊州平定后,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,賜王粲爵關內侯。一次,曹操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,王粲給曹操敬酒說:“當今袁紹崛起河北,倚仗兵多將廣,志在奪取天下,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,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。劉表盤踞荊楚,從容不迫,坐觀時變,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。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,都是海內的俊杰,可劉表卻不善于任用他們,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。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,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,收錄當地的豪杰各盡其用,因此能稱雄天下。等到平定了江、漢,又征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,使天下歸心,望風歸附,文武并用,英雄盡力,這些都是夏、商、周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??!”后來,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。
魏王侍中
建安十八年(213年),魏王國建立以后,王粲與和洽、衛覬、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,王粲因博學多識,總能做到對答如流。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,需要重新制定,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布新,制定新的典章。據《決疑要注》記載:漢末喪亂時,玉佩斷絕消失。而王粲認得舊佩,才重新作之。西晉時的玉佩,都是受法于王粲。
在曹操幕府,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,而且他同曹丕、曹植的關系也相當密切,建立了深厚的友誼。曹丕、曹植非常尊重王粲,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。
據《典略》記載;王粲才高,擅應機辯論。當時,鐘繇、王朗等盡管都在魏王國任卿相之職,但一到朝廷奏議,都停筆措手不及。
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。
驢鳴悼亡
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春正月二十四日(2月17日),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,時年四十一歲。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,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。為了寄托對王粲的眷戀之情,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:“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,讓我們學一次驢叫,為他送行吧!”于是,一片驢鳴之聲響起。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。葬禮之后,曹植又作《王仲宣誄》,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。